相信進入職場之後,大概會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有體驗過所謂的職場倦怠期,開始思索自己為什麼會在目前的職場?為什麼常常覺得想到工作就覺得好累?好像一開始對於工作的熱情已不復以往,這樣的心境轉變讓自己對於目前的工作連一絲期待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疲憊與不滿,所以很多人會選擇離職,但離職真的是一個正確的抉擇嗎?前往下一個職場就不會遇到一樣的問題了嗎?或許我們都應該探詢自己的內心:「是什麼讓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今天剛好在Youtube看到這方面的演講主題,從實驗告訴我們「是什麼讓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

 

主講者丹‧艾瑞利以登山為例,說明縱使登山會經歷使多困難,但登山客仍是會願意持續的挑戰,這說明我們在乎能否抵達終點,直到巔峰,也說明我們在乎過程中的堅持與挑戰,並意味著世界上還有許多事物可以促使我們在各領域上努力工作或表現。丹‧艾瑞利從學生分享的經歷開始思考該如何實驗勞動成果的這個概念,從樂高的實驗,證明意義的重要性,並舉例西雅圖一間公司的案例,說明如果該間公司的CEO明白意義的重要性,就應該知道花一些時間、精力,努力讓人們關心自己所做的事是很重要的。另外一個實驗是請受試者找出和相鄰相同的字母組實驗,並有三種不同的情境,看看受試者的反應,結果顯示在受到肯定的情況下,人們會比較願意一直做,這實驗也說明忽略他人的表現,就有如在他人的面前把他們的努力撕碎一樣的差勁,此外,實驗也說明只要把他人的成果簡單的看一下並說聲「對」,這似乎就已經足夠大大提升人們的動機。

 

美國IKEA公司的傢俱組裝耗時,但組裝完成之後,相較於其他傢俱,自己組裝的更會讓組裝者特別喜愛。除了傢俱之外,另一個是蛋糕混合粉的故事,只要將粉放入盒子加些許水,攪拌均勻後,放入烤箱,蛋糕就完成了,但這款商品並不受到歡迎,後來得出的結果是,人們在製作過程中付出的心力不夠多,它感覺上不像是自己做的,所以後來將蛋糕混合粉中,蛋和牛奶的成分移除,增加做蛋糕的難度,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從IKEA公司的故事看來要求人們更努力工作,可能會讓他們更熱愛自己的工作,另外用摺紙實驗進行驗證,當摺紙困難度增加時,雖然成品並不是很美觀,但對於摺紙的人來說,成品的價值會隨著摺紙的困難度增加而增加。

 

如果把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來做比較,亞當‧斯密對效率有個很重要的想法,製造大頭釘有12個步驟,如果每個步驟都讓不同的人專職去做,這樣產量就會大大增加,而卡爾‧馬克思則是認為異化勞工對勞工本身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是很關鍵的,在工業革命中,亞當‧斯密比卡爾‧馬克思來得正確,但現在身在知識經濟中,效率還是比意義來得重要嗎?當大環境變成人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放多少精力去關注、關心、自己選擇與工作的關係,卡爾‧馬克思的想法對我們來說就更為實用了。當我們在思考勞動時,我們時常把動機和工資混為一談,但事實上,我們應該把各式各類的東西都加進去,例如:意義(Meaning)、創造(Creation)、挑戰(Challenge)、所有權(Ownership)、身分(Identity)、榮耀(Pride)等等,如果我們把所有元素加入考慮,包括我們如何創造自己的意義、榮耀、動機,以及我們在職場上和對待員工的表現,我想我們可以讓人們更有效率也更開心

 

從這部影片我們可以知道工作對我們的「意義」會影響我們對工作的喜好,而不是純粹與薪資的高低畫上等號的,一份讓人感覺有「意義」的工作,才有辦法讓人更願意投入與努力,以下分享這部二十分鐘的精彩影片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工作的「意義」,影片如下:

 

影片來源:雙語TED

 

 

§延伸閱讀: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歲才開始-TED演講

§延伸閱讀:沒定性是種優勢: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

 

 

arrow
arrow

    小 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