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下流老人」?初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幾年前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主播簡單介紹「下流老人」就是老後生活的經濟不足以支應日常生活開銷的族群,而為何會成為「下流老人」呢?這部分就沒有詳細說明了。

一般人對會成為「下流老人」的族群所抱持的想法可能就是年輕時不努力、無正確儲蓄的觀念等,認為會成為「下流老人」的責任全是個人問題,而在《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這本書中,作者藤田孝典根據自己援助「下流老人」的經驗,針對「下流老人」這個議題提出更深層的探討,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的省思。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在Youtube上發佈一部影片,用兩分鐘的影片將《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的重點大致點出,故推薦想瞭解何謂「下流老人」議題的人可以先瀏覽影片:月薪五萬,老後還會成為窮光蛋?兩分鐘看日本「下流老人」現象!

影片來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看完影片之後,相信對於「下流老人」這個名詞有基本的認識,以下針對《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的重點內容摘錄如下,希望能讓大家對於「下流老人」這個社會議題能有更深的認識,也能明白這個現象不只會發生在日本,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可能發生在自己的國家,甚至是自己身上,提早準備才能即時因應問題的到來。

何謂「下流老人」?作者將「下流老人」定義為「過著及有可能過著相當於生活保護基準生活的高齡者」,簡單來說就是難以過著國家訂定的「最低限度的健康且有文化生活」的高齡者。具體來說,下流老人有三個特點(具體指標):收入極低沒有足夠的存款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社會性孤立)

 

下流老人恐對社會造成以下負面影響:

  • 父母世代和子女世代一同崩垮:以現在極為常見的家庭模式來說,扶養必須在經濟上倚賴他人的高齡者,會對子女那一代造成非常大的負擔
  • 價值觀的崩解:如果長壽的人變成社會的包袱,生命的價值本身就會受到輕視
  • 年輕世代的消費低迷:為了不變成「下流老人」,年輕人必然會開始儲蓄,原本應該是消費主力的二十歲到五十歲的人,消費慾望降低,故無法形成經濟的良好循環
  • 加速少子化:日本調查國內養育小孩到大學畢業,每一名子女的教育費大約要一千到兩千五百萬日圓,以理性角度來思考,這麼一來,自己老後的資產就會減少,而且父母很難讓子女照顧自己老後的生活,也就是說投資報酬率低,所以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不生孩子

 

為什麼會成為「下流老人」呢?

【現狀】 

從「普通」淪落至「貧窮」的幾個模式:

  • 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
  • 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
  • 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而依靠父母
  • 不斷增加的熟年離婚
  • 罹患失智症,身邊也沒有可依賴的家人

 

【不久的未來】

  • 能夠拿到的年金可能變少
  • 若年收入在四百萬日圓以下,貧窮的風險很高
  • 巨大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現象
  • 過去和現在的四百萬日圓,價值完全不同
  • 非正式雇用會直接造成貧窮化
  • 未婚率升高,會讓未來的獨居老人變多

 

如何看待「下流老人」的問題?

  • 要改善「下流老人」的問題,就必須改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大家必須知道,我們的言行舉止會無意識地將「下流老人」逼到社會的角落。如果因為接受生活保護而持續被抨擊或歧視,就算生命受到威脅,依然不(不想)申請保護的人應該會增加。許多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接受生活保護的高齡者, 已經不想為了接受保護而被歧視。這樣下去,民眾對生活保護制度的不信任感只會不斷提高,生活保護可能更無法施行在需要的人身上。
  • 「下流老人」的問題,原本就是當社會制度或社會體系不夠周全時,周遭的我們該如何伸出援手的問題,這個問題,絕非單單只是當事人或其家人的問題。
  • 「過著健康且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和「守護個人的生命」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我們必須理解,稅金的存在是為了做到這一點。如果不改變「大量使用我們所繳稅金的人是『惡劣的』、令人無法接受的」這種想法,就會失去社會保障本身的意義。

 

「下流老人」面臨的難題?

  • 〈收入面不完善〉-以家人扶持為前提的年金制度的崩壞
  • 〈存款‧資產面不足〉-下跌的薪水和上漲的物價
  • 〈醫療不足〉-「醫療難民」造成孤獨死
  • 〈介護保險不足〉-無法拯救下流老人的福利制度和照護經理人
  • 〈住宅不足〉-失去住居的高齡者
  • 〈關聯性‧連結架構不足〉-援手無法觸及
  • 〈生活保護不足〉-被國家操縱的貧窮定義
  • 〈勞動‧就職支援不足〉-如果不是工作到臨死之前,就無法活下去

 

如何因應「下流老人」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為自己做些什麼?

【對策】 

  • 〈知識問題〉-正確了解生活保護:對制度的不了解,會阻礙對生活保護制度的運用。在台灣類似的制度為低收入&中低收入戶補助,只要符合公告標準,可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市、區)公所提出申請。
  • 〈意識問題〉-何謂社會保障制度:接受社會保障是一種權利。政府應該多加宣導社會保障制度,人民也可以要求政府提出更多相關政策
  • 〈醫療問題〉-趁早為疾病和照護做準備:善用社會的「防貧」、「濟貧」制度,趁早開始準備利用這些守護老後生活的制度
  • 〈心態問題〉-首先要捨棄自尊:改變不受別人照顧是一種美德的心態,沒有人是可以完全自立的,所有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必須依賴環境才能生存

 

【預防】 

  • 〈金錢問題〉-應該存多少錢:盡早進行家庭經濟管理,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存錢
  • 〈心理問題〉-積極參與地區社會活動:人際關係的貧富差距會決定幸福的程度
  • 〈住居問題〉-應該參加地區的NPO(非營利組織)活動:參加地區活動或市民活動,藉以強化人際關係的安全網絡
  • 〈緊急時刻的問題〉-事先培養「受援力」:受援力指的就是「接受支援的一方妥善運用支援者的力量,能夠藉以重新打造原有生活的能力」

 

◎窮困高齡者幸與不幸的差異處?

在窮困高齡者中,也有人是非常幸福的,他們和不幸的人之間的差別,很顯然地就是「人際關係」。為了度過精彩的老後生活,除了金錢之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也非常重要。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雖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必要的,不過,是否能夠維持有文化的生活,端視退休後的人際關係。

 

讀完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社會制度不全有可能造成「下流老人」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縱使自認為目前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錯、而且有足夠的儲蓄,但突然其來的意外或醫療需求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花光畢生積蓄,而當年金也不足以支應日常生活開銷時,就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如果不幸成為「下流老人」時,我們需要的是主動尋求政府或民間的資源,不要覺得申請補助是件可恥的事,這是我們的權利,社會大眾應該都要有這種認知,不應該對需要申請補助的人帶有歧視或偏見,這會讓真正需要協助的人選擇隱忍、躲藏或自我孤立,最終可能會造成憾事。另外,老年生活之後,除了經濟支持之外,作者提醒「人際關係」也是需要努力經營的重點,當即將步入退休生活時,需將生活重心從經濟,轉變為人際之間的連結,如此即可建立起拯救自己的安全網絡,也可以擁有共享樂趣和生活意義,讓自己得到鼓舞的夥伴。

每個人都會老,不是每個人都能安養老年生活,「意外」有可能打亂一切的人生規劃,健全的社會制度才有可能杜絕造成「下流老人」問題的根本,需要有越來越多人重視這個議題並發聲爭取權利,「權利掌握在戰鬥者的手上」(此句為書中提及接受生活保護的朝日茂先生所說),希望社會大眾不要輕忽這個問題,共同為改善貧窮而努力。

 

 

 

※吳怡文(譯)(2016)。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台北市:如果出版社。(藤田孝典,2015年)

 

->購書推薦:奇摩購物中心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延伸閱讀:囤物族的不丟東西整理術:別再叫我斷捨離!只要挪動空間就OK!不復亂的收納魔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 i  的頭像
    小 i

    「i」學習

    小 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