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欲探討的核心重點-「身體活動如何促進人類變得更快樂?」。運動對心理的影響,除了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影響其他的大腦化學物質,還能重塑大腦的物理結構,讓你更樂於接受快樂與社會連結。以下摘錄《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的重點心得跟大家分享,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請自行購書支持作者的創作唷~

 

跑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經常被視為「對不情願運動者的最大誘惑」,這種愉悅感只會在付出大量努力後才會出現。人們感受到運動引起的極度喜悅的能力,與我們最早的祖先身為獵人、食腐者,以及覓食者的生活有關。讓跑步使人心滿意足的神經化學狀態,最初可能是用來當作獎勵,以維持早期人類的狩獵與採集行為,也許甚至能鼓勵祖先彼此合作,並分享狩獵的戰利品。在美國與英國的其他實驗中,原本具有中度活動量的成年人,被迫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久坐之後,就會看到他們的幸福感逐漸消失。經常運動的人,如果用久坐活動代替身體活動兩個星期,就會變得更焦慮、更疲倦、也更不友善。當成年人被隨機指派要減少他們每天的行走步數時,88%的人變得更憂鬱。在變得更常久坐不動的一週內,他們的生活滿足感下降了31%。根據研究,平均每日行走步數僅五千六百四十九步時,便足以引發焦慮和憂鬱情緒,並降低生活滿足感

 

科學家們早就推測腦內啡是引發跑者愉悅感的原因,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知名人類學家大衛‧芮奇倫(David Raichlen)想到另一種可能是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的大腦化學物質,芮奇倫讓經常跑步的人,藉由不同強度的跑步機來鍛鍊,跑步前後都會抽血測量內源性大麻素含量,結果顯示慢走、盡全力跑步都沒有效果,慢跑則使跑者的內源性大麻素含量增加了兩倍。大腦中調節壓力反應的區域,包括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皆富含內源性大麻素受體,當內源性大麻素鎖定這些受體時,它們便會減少焦慮,並進入滿足狀態,內源性大麻素也會增加多巴胺(dopamine),進而激起樂觀的情緒。跑者愉悅感的關鍵,不在跑步本身,而是持續操作中等強度的動作,你只需要做一些對你來說困難度適中的事,然後堅持至少二十分鐘。跑者愉悅感並不是只有透過跑步才感受得到的愉悅,它是一種透過堅持不懈所帶來的喜悅

 

比起藥物,運動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足以使人上癮。一項針對健身房新會員進行的研究發現,養成一個新運動習慣所需的最低「接觸量」是每週四次,並持續六週。你需要的只是開始的勇氣,美國馬拉松運動員約翰·賓漢(John Bingham)的名言:「真正的奇蹟不在於我跑完了,而是在於我有勇氣起跑。」運動會使多巴胺散布的含量更高、多巴胺受體更能發揮作用,在一項隨機試驗中,安排一群接受甲基安非他命濫用治療的成年人,每週參加三次一個小時的走路、慢跑,以及體力訓練;八週後,從他們大腦的獎勵系統中發現,多巴胺受體發揮的作用上升了。在一項包括二十五個隨機臨床試驗的整合分析總結,運動對被診斷患有重度憂鬱症的人,具有相當顯著的抗憂鬱效果。另一個涵蓋十三項研究的評論發現,在抗憂鬱藥物治療中加入運動,會比單純以藥物治療改善得更多,我們可將運動視為對大腦的深層刺激;當你運動時,就是持續在向大腦的獎勵中心提供低劑量的興奮劑。一次性的身體活動能立刻減少焦慮與反覆思考,而定期運動能讓這種效果變得更加明顯。2017年一項有關運動治療介入的綜合分析發現,身體活動可以成為治療焦慮症的一種有效方法。

 

1912年,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以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一詞來描述人在儀式、祈禱或工作中一起行動時,感受到的亢奮與自我超越,這些活動有助於人們感受到彼此之間的聯繫,以及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我們都渴望這種連結的感覺,而同步的運動是體驗這種感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類集體亢奮的能力,來自為了生存的合作需求,使人們一起運動時感到亢奮的精神化學,也能使陌生人團結起來並建立信任。任何行動一致的團體,都會被他人視為目標一致、透過共同價值觀而連結以及行動整齊,團體裡的人也會覺得自己擁有更多力量。而在受歡迎的團體運動模式中,重複簡單的動作能進一步形成集體快樂。

 

大腦會對它喜歡的音樂產生強烈的腎上腺素、多巴胺以及腦內啡激增的反應,這些全都能激發努力和緩解疼痛。為此,音樂家把音樂描述為增強體能或是增進勞動。在一項實驗中,中年糖尿病患者與高血壓患者,在有音樂陪伴的情況下,病人們在跑步機上運動的時間平均可以多堅持五十一秒;在精心控制的實驗中,加入配樂可幫助划船、短跑、游泳的人,將他們的時間縮短幾秒。正確的播放清單可改變你的運動體驗,當你選擇那些能激勵你的歌曲時,每一次的努力也會增加你的自主權,讓你能夠講述關於你是誰、你正在成為誰的故事。

 

人類也是講故事的人,而我們選擇講述的故事,決定了對自己與世界的看法。運動能夠影響人們的其中一種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透過它的能力改變保存得最深刻的故事。無論是藉由跳進一潭充滿爛泥的水中、學會倒立、或是舉起比你想像中更重的重量, 身體上的成就都能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也能改變你的能力。任何一種你強迫自己去做的身體實踐,在你克服它後,就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心。一旦你感覺到自己很強大,就會改變你看待障礙的方式。當人們認為痛苦的身體鍛鍊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時,大腦會釋放出更高含量的腦內啡與內源性大麻素,產生運動愉悅感。如果你知道你追求的是什麼,你也相信你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你就能利用你內在的神經生物學能力,讓自己在痛苦與疲勞中堅持下去。

 

在戶外待一段時間,能讓焦慮的心情平靜下來。人們在大自然中最有可能感受到的情緒-驚奇、敬畏、好奇、希望,是消除焦慮、苦惱,以及沮喪的天然良方。在韓國首爾的洪凌樹木園中,接受憂鬱症治療的中年人,在每週的認知行為治療之前,會在樹木與高山植物當中散步。一個月後,61%在園區散步的人病情有所緩解,這個比例是單純只在醫院接受心理治療者的三倍;在奧地利的一項研究中,在標準的醫療治療中加入登山活動,可減少企圖自戕者的自殺想法與絕望感。根據一項研究表明,在自然保育區散步十五分鐘,有助於人們覺得更有條件應付生活中的挑戰。當散步激發越多「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更大的生活循環過程的一部分」與「我覺得自己融入更廣闊的自然世界,就像森林裡的一棵樹」這類情緒,人們就越相信他們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運動也能幫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當痛苦是具有個人意義的事件的一部分,並受到他人慶祝時,建立起的關係會更加穩固。運動帶給我們快樂、認同、歸屬感,以及希望。無論是在戶外的自然環境中、在帶給我們挑戰的環境中,還是在一個給予我們支持的社群中,運動都把我們帶到對我們有益的地方。它讓我們重新定義自己,重新想像可能性;它讓社會連結變得更容易,也讓自我超越可能實現。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從人類的演化、心理變化的探討、實際案例等告訴我們運動對個人身體健康、心理情緒、社會連結的好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一個總部在倫敦、結合跑步與社區計畫的組織-「GoodGym」,讓跑者志工去社區拜訪老年人,老年人被授予「教練」的稱號,作用是激勵跑者,跑者則是定期打電話給「教練」,有需要時跑者還會幫忙「教練」做點家務,跑者和「教練」透過這樣的拜訪模式建立友誼,終結年長者的社交孤立,也讓社區的關係變得較為緊密。我個人認為「GoodGym」的運作方式十分適用於高齡化社會,不僅鼓勵人們運動,並在運動過程中建立社交,也能建立緊密的社區,建議目前各機構舉辦的公益路跑活動可以採取「GoodGym」的優點,讓運動不只是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還有達到心理的充實與自我成就感。此外,運動對於改善藥物成癮、抗憂鬱、治療焦慮症等方面皆有助益,不只是身體健康,心理方面的健康也有同樣的幫助。《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分享許多透過運動、音樂實際為某些個案帶來好處的案例,甚至是對於身陷疾病困擾的人們有著療癒的力量,讀來既感神奇又覺得充滿希望,或許「奇蹟」只是因為沒有人發現或不常出現而被稱呼「奇蹟」,而現在我覺得我發現運動帶來「奇蹟」的秘密了,也直接激起個人想要運動的念頭,以及鼓勵身邊的親友一起體會運動及音樂帶來的神奇效果,並建立社會連結。推薦《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給正在考慮要不要運動、不想運動或是想要親身體驗運動所帶來好處的讀者們,此外,也很推薦給深受疾病(生理、心理)所苦的人,一起透過動一動,修復自我,發現「運動奇蹟」~

 

 

 

 

※劉奕吟(譯)(2021)。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臺北市: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凱莉.麥高尼格,2019年)

image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書推薦:奇摩購物中心

->購書推薦:Readmoo讀墨電子書

 

 

 

 

§延伸閱讀:慢老:改變對減肥、運動、睡眠的觀念,從日常養成保持活力不顯老的習慣

§延伸閱讀: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

 

 

arrow
arrow

    小 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