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要描述毅然決然離開都市大醫院至鄉村小醫院工作的女外科醫師-小劉醫師,在鄉村小醫院的所見所聞與「心」的改變。小醫院相比於大醫院,在設備、人力及資源等皆較為缺乏,讓小劉醫師在小醫院時,常有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力感,加上過去在大醫院被壓榨的經驗,曾經一度選擇要放棄堅持許久的外科生涯,所幸最後找回擔任外科醫師的「初心」,才有信心得以延續此「心」。

 

小劉醫師在一開始體驗城鄉醫院的差距之後,除了感慨「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的差距」,對於長期臥床病人的狀態更是不免慨歎:「當人已經走到窮途,最後成為一塊肉……至少,不會痛,就好。」讀來有種無奈、乏力之感,只能求最低限度的妥協,再多的想望都是奢侈,因為醫療有其極限,對於每位病人不同的身體狀況,甚至是生存條件(含家人關係、經濟能力)是無法完全的給予協助,有時候,或許真的只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看待已盡人事的現況。除了城鄉差距的問題之外,小劉醫師發現來到鄉間醫院看診的病人,病因有別於在都市醫院的病人,例如:「來到原鄉的小診間,你會遇到被豬撞傷到癱床不起的豬農阿嬤、搬了一棵及胸高小樹來的園藝農夫、腳被馬蹄踩到腳指甲斷裂的獸醫,甚至曾遇過鱷魚王發下豪語,要送你一隻小鱷魚-鱷魚?!」其中,最特別的就診原因是被虎鯨咬傷。隨著時間、看診經歷的增加,小劉醫師在原鄉的小診間逐步擴充個人「受傷原因生物圖鑑」的新物種!讀來新奇、獨特又難以言喻......

 

書中除了闡述小劉醫師在鄉間醫院遇到的一些看診經歷,體會鄉間醫院的就診病人在傷口上展現的「人情味」,例如:「常常會見到病人的傷口上敷了各種五顏六色的敷料,鄰居給的、廟口阿伯建議的、祖傳了三代的......醬油、牙膏,都已經不算什麼」,另外,書中也會順帶解釋與醫療領域相關的名詞,例如:ICD-10、海洋弧菌感染、PGY、葉克膜以及醫療常識(如誤食腐蝕性物品時,嚴禁催吐,必須盡速送醫,並將強酸或強鹼的液體攜帶至醫院,讓醫師能夠進行正確處置)等。在輕鬆閱讀之際,也能同時學習新知。除此之外,從閱讀中也能體會醫療的艱辛,例如書中提到「當人被『奴性』奴役,會合理化加諸在自身的病態壓力,而那種不合理,會讓人思考僵化、漠視溝通的必要,甚至轉嫁壓力到醫病關係中屬於資訊弱勢的一方,也就是病人身上。最後反覆得到的結果,就是『沒同理心』、『讓人氣到想拍桌大罵』的失敗醫病關係。」此外,醫院超時上班的政策,加劇了醫護的困境,比如說為了規避勞工超時加班,「醫院內開始實施超時下班,需要規避勞工局抽查,要求每位護士在下班準點時間先去刷卡,再回頭把工作做完,做完的時數不能報加班。」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醫護的過勞問題更應備受重視及避免各方的規避政策。除了外部政策(例如健保不當核刪)及醫院內部共同造成醫護人員的困境之外,有時候醫護團體也無法團結的爭取自己的權益,許多醫護因為無力改變困境,勇於出走不友善的醫護職場,如書中一位PGY醫師所言:「我們繳交勞保費只是為了避稅,卻不受勞基法保障!連繳交都是醫院幫我們決定,有醫師見義勇為踢爆這些不公不義,血汗醫院內部的潛規則,但是大家是怎麼把他逼退的?」醫護過勞的情形實應受到重視,這除了是醫護本身的問題,也間接影響每位就醫者的就醫安全......

 

醫護的困境除了過勞之外,還有醫療糾紛的問題,在醫療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醫病雙方的溝通及認知問題外,有時候病人或家屬對於非預期的醫療結果,會將其情緒及負面結果的成因歸咎在醫師身上,因而延伸出後續的醫療糾紛。有部分的醫療糾紛事件可能真的是醫療疏失,而導致醫療的負面影響,但是,病人或其家屬仍是可以透過正常的申訴管道進行申訴,而不是私下尋仇。書中提到在某次開刀時,有一群黑衣人衝進正在開刀的開刀房去找主刀醫師並攻擊他,原因是因為該名醫師之前有件醫療糾紛的事件,其家屬有著黑白兩道的關係,一直尋機會要找該名醫師的麻煩。最後,進開刀房攻擊醫師的事件,因背後「關切」的力量而大事化小,也難怪小劉醫師看到此景,不免感慨「醫院的經營、資源的把持、地方的威脅......這個民風淳樸的小鄉鎮,現在整個褪色,暴露出腐壞的內在......被箝制著的勢力掌握了整個資源,安身立命的無辜百姓無法翻轉這現實局面,也無從體會其後的悲哀。」醫療糾紛的處置,理應更有制度的解決事件,而不是只讓醫師親上前線面對病人或家屬,唯有更有制度的規畫,才可以讓醫師專心的處理醫療事務,而不是釀成更大的事件,影響其他病人的就醫權益。

 

或許是因為醫護過勞、健保不當核刪、醫療糾紛、資源有限等困境,讓小劉醫師在外科醫師的路上猶疑著是否該放棄往前走了。所幸小劉醫師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發現:「我一直將自己侷限在周圍的設備不足、人力不足、團隊有極限......但其實是我自己的『心』不足,沒有『心』,什麼都是藉口。勇氣殆盡、承擔歸零,我變得不再是我。」一切不安的根源應是「初心」在動搖。而小劉醫師在面對病人時,「以前以為『同理心』是一切醫病溝通的最終解。後來才知道,不同角度是永遠不可能完全『同理』立場對立的另一邊人。既然如此,就更不該強求虛假的『同理心』或『同理表現技巧』,像是縮短雙方距離、肢體合理拍肩接觸、遞上衛生紙等,只要『體認』、『有感覺』到這樣的雙方情緒落差,就足矣。因為真正重要的,在於那顆『是否有所同感』的『心』。」最後,小劉醫師搖擺的「心」終於穩定下來,決定堅持的朝著外科之路繼續前行,有「心」就能幫助自己克服困境。在維護安全的醫療環境方面,除了醫護們的努力之外,還是要提醒所有就醫者:「醫院跟醫療行為,絕對不是讓民眾的所有需求都無限上綱。」醫病雙方共同營造安全的就醫環境,才能維護我們就醫安全的權益。推薦《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給每位對於醫療環境感興趣的讀者們,也推薦每位有需要或有機會至醫院就醫的讀者們(好像幾乎是每個人XD),共同給予醫療環境多點尊重,共同營造良善的就醫環境~

 
 
 
 

※劉宗瑀(2017)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偏鄉小醫院的血與骨、笑和淚。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image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書推薦:Readmoo讀墨電子書

 
 
 
 
 
arrow
arrow

    小 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