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就待在家》的作者在書中提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世界就是我的家。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家,就是我的世界。漂泊多年後,最終,所想所念的,是我離開的家。正如我多年前在某次訪談所說的: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或許大部分在外地的遊子看到這段話會更加心有所感,在世界各地漂泊之後,終歸是希望回到「家」這個起點,而「家」也是漂泊之後,能夠讓心有所依的終點。作者分享個人在外流浪多年的經驗,可以讓讀者試想在外旅居多年的取捨是否值得。以下分享《早知道就待在家》的讀後心得跟大家分享,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請自行購書支持作者的創作唷~
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因為對未來感到茫然、恐懼,而惶惶不安的經驗,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會透過算命、預言或種種跡象去探究未來的樣貌,希望能夠未卜先知,但是,當自己向各方「預言專家」尋求解惑時,拼湊出來的未來,雖然會有人告訴你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又是絕對的禁忌,但是,如果其中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的預言相互矛盾時,又該如何自處?聽越多的建議反而只是徒增煩惱與憂慮,誠如作者所言:「如果我將算命先生所有的警告、提醒、禁忌照單全收,我的人生會更加幸福美滿,平安順利嗎?」如果作者將所有人給他的預言建議當真,他的人生必定會活得更加複雜與困難......遵照預言,可能會得到心理的安定,不過,限制了自我的自由意志不也是種苦難嗎?「對很多人來說,即使活著,也像是死了一樣,什麼是生?什麼又是死?這是個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人終究一死,沒有例外,重點是那天來臨之前,你怎麼生活。」,不論是算命或預言的目的應該是要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位置與角度,釐清自己的方向」,因為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那些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脆弱。但是,你要向命運學習,與脆弱同行,讓自己更加強大。」
出發去旅遊時,一般人總是慣於搜尋網路的旅遊景點、聽取其他人分享的旅遊經驗,或者是直接購買旅遊書籍,而在世界各地旅行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作者卻不曾想過寫一本「旅遊書」,因為「旅遊書」對於作者來說「正因為所有現在發生的事實都有預示性,與其說旅遊書寫是向讀者陳述『在旅途上會遇見什麼?』它更應該向我們預示某種『未來的可能性』,如果能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精準地描繪下來,賦予生命,那無論書寫的內容調性如何,它應該能具有穿越時間的價值。」、「我們永遠無法透過肉身穿越時空,去實現或印證所有的未完成與遺憾,但我可以藉由文字,將自己傳送至未曾抵達的所在,或無法實現的未來。對我而言,那些字裡行間的人情世故,才是我旅途中唯一關注的現實。就這層意義上,所有的書都算是旅遊書,隨著書中故事的開展,世界也向我們呈現它被摺疊、無人知曉的面貌。」旅遊不僅是走馬看花,景點與居住之處與其說是地標或休憩場所,更貼切的來說,或許是「時間」的博物館,蒐集過往的歷史碎片,展示著過去的生活。
關於「遺失」這件事,找不到遺失物的事情可大可小。當在國外遺失證明身分的資料時,事情就會變得複雜又麻煩,作者分享自己在國外遺失護照時,無法證明自己的身分,也無法在當地順利報案,就像無根的浮萍,回不了家也無處可歸,因為「在世界上,如果我們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話,就不能失去『身而為人』的符號象徵,那些平常不以為意的標記,一旦失去了,也就喪失成為『正常人』的資格,成為沒有歸屬的存在。」而「失去『成為正常人』的資格後,最大的痛苦,不是有沒有錢,或吃飽穿暖的問題。『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最深刻的折磨,是必須承受冷漠以對的孤立,忍受群體施加在個人身上的精神凌遲。」透過本書作者的分享,我們知道在國外遺失護照的麻煩與內心的煎熬,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們身而為人所需的歸屬感,這是旅行過程中,「遺失」所帶來的成長。
旅途中的「紀念品」是「旅途中的不期而遇,被攜帶回來的偶然,記述著原本不屬於我的回憶。無論接受贈予、購買、撿拾或其他方式,世界的一部分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似乎,我們的世界也向外延伸了一些。」,而「所有旅途帶回來的物件,都只是現實世界支離的碎片,唯有附上故事後,這些物件才有意義,散發出存在的光輝,點出價值與意義。旅行是六感體驗,但不是想重現就能重現,回憶需要憑藉,需要觸發,這些帶回來的物件,能讓我溯及既往,召喚不可能重來一次的時光,重溫即將遺忘的故事。」我們在旅途中攜回的「紀念品」,是回憶,是幫助我們記憶人生故事的物件,留住不可回溯的時間,讓過往的經歷有著依託之所,不至於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
「出門旅行不再是『尋找我是誰』的漫長征途,而是暫時『想忘記我是誰』的逃離。在陌生的土地上成為陌生人,這也是旅行的目的與意義。」作者在日本經歷不可思議的靈異事件、在非洲遇到河馬的追逐、見到大象驚人的破壞力以及面臨感染疾病所帶來的苦痛等,旅行中的突發狀況,所遭遇的傷病疼痛,似乎讓作者對旅行的感受更加深刻強烈,日後的記憶也更生動鮮明,這些獨特的旅行經驗不是一般短期在外的旅人會遇到的事件,作者的種種旅行經驗成為滋養人生的養分,還好,最終有驚無險的安然度過每一次的考驗。「旅行是許多人選擇創造回憶,或逃避回憶的外在形式。而創造『美麗的回憶』似乎是出門最好的藉口,許多人把它視為我們人生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因為旅行,我們有機會變得『更棒』、『更出色』、『更不一樣』,成為更好的人,所以人類花大把鈔票,將自己放在陌生與無知之中。不過,一直待在家,我們就不會變成更好的人嗎?憑什麼旅行回來後,就會自動升級成為更好的自己呢?」在家一樣能有旅行的體驗,因為「旅行歡樂的程度,取決於心態與感受力,和目的地及預算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只要我們把遊山玩水的心情代入居家,就會發現從陽台遠眺路口的紅綠燈,和在阿拉斯加的雪原中仰望極光一樣新奇有趣。」我們一直向外追尋旅遊的新奇刺激,「也許,是我們的日常太過尋常,所以容易把『平凡的快樂』視為理所當然。」吃喝玩樂的旅行,無法讓我們自動成為更好的人,「『旅行』就和道德上的『善良』一樣,與其說是天性,其實它更像是一種選擇,一套想像,一種『也許出走回來後會更好』的預設立場,一筆本益比未定的生活投資。」
《早知道就待在家》這本書的開頭就有提及算命師建議作者不要遠遊,但作者選擇不將算命師的叮囑照單全收,仍是遵照自己的想法與意志去世界各地旅行,雖然旅途中曾遭遇困境,例如遺失護照、被國外地下匯兌處的人員詐財及攻擊、非洲動物的追逐、病痛折磨等,作者最後仍是將其過程中留下的回憶與傷疤視為旅途中的「紀念品」,也在旅途中拓展了個人的視野與內心的廣度,書中並引經據典的描述旅遊的經驗以及作者內心的收穫,不僅是表淺的欣賞風景,而是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因而能夠寫下如此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旅遊書」,最後,透過書籍、電視節目將個人的經驗分享給讀者及電視觀眾。雖然作者在經歷一連串的旅遊經歷之後,提升了自己的知識與涵養,但多年在外「流浪」,讓他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有一段生活上的留白,而這段空白,終究會化成遺憾,成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但只要明白自己所選擇的一切,還是能夠接受它,繼續踏上人生的旅途。
我個人相信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精準的預測未來,所謂的算命、預言皆是提供未來方向的指引,幫助迷失者釐清內心的困惑,真正能夠決定未來走向的還是自己當下的選擇,唯有眼前的種種才是最需要把握的一切。推薦《早知道就待在家》這本書給喜歡、想要以及需要旅行的讀者們,「旅行」是一種選擇、生活的投資,而旅行歡樂的程度,取決於心態與感受力,認清不是所有旅行都有辦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旅行也是一種心境上的轉換,最重要的是......原來不一定要出門才叫做「旅行」!
※謝哲青(2021)。早知道就待在家。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書推薦:奇摩購物中心
->購書推薦:Readmoo讀墨電子書
§延伸閱讀: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延伸閱讀:我在家,我創業:家庭CEO的斜槓人生
§延伸閱讀: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天空的院子:翻轉地方的夢想、信念、價值
§延伸閱讀: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
§延伸閱讀: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
§延伸閱讀: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偏鄉小醫院的血與骨、笑和淚
§延伸閱讀:你好,我是接體員
§延伸閱讀:比句點更悲傷
§延伸閱讀:火來了,快跑
§延伸閱讀:靈界的譯者:從學生靈媒到棒球女主審的通靈之路
§延伸閱讀: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