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老師的新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讀來淺顯易懂卻又富含人生哲理,從生活中觸發的點滴故事更能打動人心,很多曾經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書中的觀點予以啟發之後,有時會有如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的體會,或許是因為自己經歷的事情不夠多、看事情的角度不夠深、也不夠廣。從閱讀書籍發現人生道路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自己去參透、領悟,而在那之前,我認為先學習如何「做自己」是人生道路上的首站。
「沒有被愛過,所以不能好好愛,在我看來只是藉口,因為我們都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決定未來。」在人生漫漫長路中,受到挫折是難免的事,一帆風順的人生是人人嚮往卻往往不可得,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人生的掌舵者是自己,沒有任何藉口應該成為自己悲天憫人的理由,包括「愛」這件事。「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學習如何「做自己」將會讓我們的心更自由、開闊,讓我們一起「以我之名」走在人生的旅程上,並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驕傲。以下將個人讀完本書後摘錄的重點心得跟大家分享:
成為自己的旅程
人只能活一次,一直裝成另一個人,什麼時候才能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自己」又該是什麼樣子?這是我對「做自己」的疑問,書中提到「有些人要與環境激烈對抗,才能做自己;有些人卻水到渠成,毫不費力就做了自己。「自己」從沒有一種固定典型:可以不討好別人,也可以討好別人;可以自我實現,也可以為他人奉獻。」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沒有一種標準型態,只要你過得開心自在。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彼此相愛,家庭氣氛和諧,孩子感覺到安全與幸福,就會快樂的長大,且性格穩定、忍受挫折的能力較強,對人生的未來發展大有助益。尤其是父親深愛母親,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哪怕是單親家庭,如果教養者心平靜和、充滿正能量,孩子在愛中成長,這樣的家庭也是完整的。家庭是否完整,不在於「多少人在」,而是「在的人有愛」。愛,如此抽象的東西,卻勝過一切物質。愛就是不過度期待;不需要彼此束縛;尊重每個人原本的樣子;珍惜相處的點點滴滴,製造歡樂時光,也陪伴受傷和低落的時刻。
以前受少女漫畫、偶像劇的影響,以為愛情就是該轟轟烈烈、歷經波瀾,每個戀愛的瞬間都應如天上星空一般美好,但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心境早已轉換為如書中所說的「願意為一個人穩穩掌著不滅的燈火,陪伴他度過許多暗沉無光的時刻,這樣的恆毅力才是真正的感動與奢侈的浪漫。」但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當失去對愛情的狂熱,人們會告訴自己,與配偶的關係已經昇華為「家人」或是「親人」了,平淡才是福,細水長流才能天長地久。但猶如張曼娟老師對「昇華說」的疑惑,親情是我們最初習得的情感,愛情是進化版;從愛情變為親情,明明是一種退化,怎麼會是昇華?某些已婚男女,因為在婚姻中無法得到情感的滿足,於是出軌了。他們出軌是為了尋找更多的「親人」和「家人」嗎?他們渴求的應該是充滿刺激與浪漫,不尋常的熱情吧。婚姻從來不能保障愛情,一直都是愛情保障了婚姻。能夠挽救婚姻不致出軌與崩壞的,從來都不是道德、法律、輿論,而是愛情。在婚姻中,每天談戀愛。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得有失,凡是失去或不可得的,就是人生的代價,甘願付出這些代價,也就不覺得遺憾了。往日的憂傷已成過去,未來的焦慮無濟於事,此時此刻才是唯一擁有。為了不讓今日成為未來的遺憾,只有盡力做到最好。
照顧者的初衷
我從閱讀張曼娟老師的著作-《我輩中人》,第一次初淺了解到「照顧者」的心境與壓力,不禁難過也對未來可能步入其中而感到壓力,誠如《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書中所說「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會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社會似乎尚未準備好面對高齡化的世代,「為什麼年長者不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養老?城鄉差距不只是兒童教育的問題,也反映在老年就養的困境中。」老年的就醫、就養亟待社會解決,讓社會目前與未來的老年人都能得到更妥善的安置與照顧。
「照顧者哪裡有時間生病?其實是心裡不允許自己生病,必須要好好的。連生病的權利也沒有。做為一個照顧者,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楚;突如其來的狀況、累積已久的情緒,就像顫抖的手指,一碰生活就崩塌,嘩啦啦碎了滿地。可是,倒了重新再疊好,又是新的一輪」照顧者的心理素質需要夠堅強,才能面對不斷襲來的挑戰,但「被照顧者很難體會照顧者的心情,更別說是需求了,因為被照顧者多半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顧慮別人。」不只被照顧者難以體會,有時連親友都難以感到身受,這些都是照顧者無形的壓力,「照顧者就像一個捕手,不管被照顧者投來的是直球、曲球、蝴蝶球,各式各樣的變化球,乃至於失控的暴投,都要拚了命的穩穩接住。灰頭土臉,甚至遍身傷痕也要接,萬一漏接了,也是可以體諒的吧?畢竟,照顧者是不能休息的捕手,觀眾又怎能有過高的要求呢?」照顧從來不容易,多一點同理心,就會讓照顧這件事變得順利一點。
照顧是一件怎樣的事?其實都是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日復一日的重複著,直到最後。最後之後呢?這些小事成為閃閃發亮的珍貴回憶,唯照顧者獨家擁有。
輕安自在做大人
睿智、慈悲、雋永,「大人」的存在,就應該閃閃發亮。
中年人的雋永,就是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顯示出獨特品味。當我們可以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甚至說出自貶身價的苛刻言語,那才真的是氣派的大人。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我們那麼在乎別人,實在是因為沒有把界線畫開的緣故。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糾結在一起,自己的事處理不好,卻想干預別人的事。」學習畫清界線,將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怡然自得。
我曾經在某個網路文章看到一句話:「沒有人真心希望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這句話讀來震撼又令人玩味,試想過去的經驗,我不能說全部的人都是這樣,但不能否認的是大部分的人真的是如此,好一點的就是阻止別人分享他們的幸福事蹟,糟一點的就是酸葡萄心理,開始在別人背後議論八卦,嚴重點的甚至是出現排擠的行為。其實,別人的美滿和樂裡,也許有著無數的裂痕與創傷,只是不為人知而已。彷彿別人的都比自己的好,別人才是天堂。太多時候,人們處於羨慕與嫉妒的情緒中,感到不平,日夜難安,如同承受著刑罰。別人不一定在天堂,自己卻先走進了地獄。人生的許多苦惱,可能都是這樣的---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好事,令我們悵然若失。人生如此短暫,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得到一切。因著他人的喜悅與滿足,世界於我,會變得更美好,也更寬闊。
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舊時代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現今這個世代,學習面對「老」這件事才是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的新觀念,「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漫漫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墜落時,能有人在下面接住。然而,開始學習去接住他人,才是成為一個大人的必經歷程。接住父母比接住兒女更加不易,因為,孩子受傷是我們造成的,我們受傷卻是父母造成的。曾經主宰過我們命運的父母,已經成為被命運主宰的老人了。如果我們將自己人生中的失意與挫折全數怪罪他們,那麼,我們與不斷抱怨的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以做的,是把自己的情緒抽離,試著聆聽、感受,用悲憫之心,接住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段。
心得總結
做自己、學習當大人、面對老以及不久的未來可能踏上的照顧者之路,這是我在《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中學習理解的人生課題。
小時候在長輩們的期許下,朝著長輩們指著的方向前進,不管也不顧前方的路是否為心之所向,一路走著也忘了去想這條路到底是誰的路?長輩的路?還是我的路?一年又一年,都快忘了自己心的原貌……
隨著年歲增長,踏入校園、進入職場,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和環境,看見的世界已不若以前的單純,為了適應這個社會,試著將小孩般純真幼稚的天性一點一滴的從身體裡抽出,學習當一個思慮得宜、進度有度的「大人」,以及在未來去面對「老」帶來的震撼,「大人」和「老」這兩件事都沒有所謂的標準、定義,但卻是所有人必經的歷程。
除了自己會老以外,我們會先面臨到父母比我們先老的問題,「照顧者」這個身分,身心靈承受的壓力容易被旁觀者而忽略,導致照顧者有可能因為旁人認為的雞毛蒜皮之事,做出無法挽回之事。老實說,如果不是看到張曼娟老師分享自己和周遭朋友身為照顧者的故事,我也不知道原來長期身為照顧者是多麼艱辛的事,照顧者不僅需要家裡的人支持,更需要社會的協助與同理,今天伸出的援手,未來就有可能回饋在你我身上,因為我們都會老......
※張曼娟(2020)。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書推薦:奇摩購物中心
->購書推薦:Readmoo讀墨電子書
§延伸閱讀:自成一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延伸閱讀: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
§延伸閱讀: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延伸閱讀: 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延伸閱讀: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
§延伸閱讀: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延伸閱讀:終於,還是愛了
§延伸閱讀:十種寂寞
§延伸閱讀:天橋上的魔術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