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大飯店》的作者莉迪亞將我們所擁有的情緒和感受,擬作形形色色的客人,現身在這座「情緒大飯店」裡,有悲傷、憤怒、平靜、焦慮、感謝、信心、自信,還有愛和喜悅。她曾提到:「所有情緒都是真的,沒有任何『壞情緒』,只有『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於是,每一家「情緒大飯店」,都有一位「飯店經理」,照顧好每一位「客人」。
你是否曾注意過,自己已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關注內在的「情緒們」?如果我們不願花心思傾聽與理解自己的「情緒們」,「情緒們」終將無法被妥善的對待。或許我們都需要一位《情緒大飯店》的「飯店經理」,幫助我們的「情緒們」適當的釋放自我與休憩。《情緒大飯店》以一家「情緒大飯店」的「飯店經理」視角,述說「情緒」來訪的情況,比如......
「悲傷」
每次都把浴室弄到淹水、說話的聲音又細又小,如果不仔細聽,就聽不見他在說什麼,然後他就會住上好長一段時間。
「憤怒」
「憤怒」的聲音奇大無比,當憤怒被關起來時,會變身成其他情緒,像是愧疚、沮喪,甚至是丟臉。最好給憤怒空間,讓他好好發洩,這樣子他就能快快退房離開。
「平靜」
在「憤怒」退房時入住,「平靜」接納現實,從來不惹麻煩。
「焦慮」
「焦慮」的模樣千變萬化,有時候看起來像恐懼,有時候看起來像愧疚,他愛引人注意,想讓我分心,忽略飯店裡的其他情緒。
「感謝」
什麼要求都沒有,很容易就忘了他。不過,每次我在大自然裡坐著,他就會出現,在我身邊陪我,然後一切就好多了。
還有很多「情緒」支持著「飯店經理」,比如當遇到挫折時,「信心」會給予扶持,碰到枯燥瑣事,「自信」會讓事情處理得更順手。而當「愛」住進來的時候,一切辛苦都值得了。飯店變成充滿歡笑、發光發亮的神奇地方。而「喜悅」就在這個時候入住。「情緒們」猶如相伴相生,共生共存,彷彿有著某種自行運轉的規律,不易察覺卻又真實存在,總是需要「機緣」才看得到。而每種「情緒」都催不得,就像是「悲傷」,可能需要一段療傷期,不是旁人說「放下」或是「事情過了就算了」,就可以提前結束「悲傷」的休養期,他們有自己的時間表,只要給予尊重及理解,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因為不管是哪些「情緒」入住「情緒大飯店」,也不論住多久,最終,他們都只是「情緒大飯店」的過客......
總結來說,《情緒大飯店》將「情緒」擬人化,讓我們可以更容易想像「情緒」帶來的感受,有時「情緒」不會只是單一存在,有時會演變成另一種,或是與另一種「情緒」共存,而有時,有的「情緒」會伴隨其他「情緒」而生,不論哪種情況,「情緒」都是需要我們去傾聽,才能給予「情緒」所需要的東西。就像是有的「情緒」需要的是時間,而有的「情緒」需要的是空間,有的「情緒」只是希望被理解,還有的「情緒」是需要被看見,只要我們能多關注自身,讓我們「內在的小孩」(可參考:《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都能被妥善照顧,我們就有機會得到內心正向的回饋。
《情緒大飯店》是本適合家長們陪著孩子們認識自身情緒的繪本,內容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認識情緒,其概念跟電影《腦筋急轉彎》(情緒角色操作主控台,當這些部分出現在客廳時,就會用他們的情緒、想法,和看待事情的方式,幫助你面對事情)及另一本書籍《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你的內在世界有各種不同「部分」(parts),如果用內在房子的比喻,平常這些部分住在樓下的房間裡,當他們覺得被需要時,就會出動到樓上的客廳)的想法很雷同,但卻更加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書籍。
推薦《情緒大飯店》給所有家長們,藉由陪孩子閱讀的方式,讓孩子可以更加理解何謂「情緒」,以及「情緒」引發的行為或感受。也推薦給每位正在閱讀本次分享的讀者們,不是只有小孩的內心需要被照顧,就算已成長為所謂的「大人」,都需要被傾聽與關懷,當夜深人靜之時,學習卸下面對外在的盔甲,關注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才能感覺到何謂「真正的我」,以及「我需要什麼」。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悲歡離合,也伴隨著「情緒們」的流動,但不管是什麼樣的「情緒」來到,我們都應該學會善待他們......
※黃聿君(譯)(2024)。情緒大飯店。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莉迪亞.布蘭科維琪,2023年)
§延伸閱讀: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延伸閱讀:為什麼不能想怎樣就怎樣:王宏哲給孩子的情緒教育繪本2
§延伸閱讀: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動畫故事繪本
§延伸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延伸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延伸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2: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延伸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3: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延伸閱讀:找到了,不必努力讓人喜愛的我:40則插圖日誌×40則心靈諮商,活得越來越輕鬆!
§延伸閱讀: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延伸閱讀: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曲,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延伸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延伸閱讀: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延伸閱讀: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留言列表